《新课程研究》 《医学信息》 《西部广播电视》 《才智》 《软件导刊》
探析影片《死亡诗社》中的大学理想

   【摘要】:影片《死亡诗社》的故事虽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但它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大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像影片中的基汀老师一样,努力把大学打造成塑造学生灵魂的地方,给学生们真正的自由,培养他们成为有激情、勇敢、自信、独立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健全的人。


  【关键词】:《死亡诗社》;大学理想


  《死亡诗社》,这部由美国导演彼得·威尔拍摄于1989年的影片,至今看来,仍令人激动不已。基汀老师的特立独行和学生们蹦发出的青春激情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我更关注的则是这部影片对于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在我们大谈大学理想的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走偏了,正如影片中的那所著名的贵族学校一样。那是一所多年来始终坚持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制度森严,但升学率很高的学校,家长们怀着种种期待将孩子送到这里——教育的过于功利化正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有悖于大学理想的现实问题。我们的大学基本上延续着中学的教育模式,学生们从为跻身大学而拼搏转而为适应社会而努力,一切与自由、心灵、激情、理想相关的情感被尘封起来。怀特海说:“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大学之大,应该具有一些与这个实利主义、功利主义的现实社会的风气有所不同的人文精神,要有一点理想,有一点浪漫主义者的情怀。


  自由精神,是成就生命理想最肥沃的土壤。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具有成熟思考能力的,一味的束缚和压制只能适得其反。而事实上,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是“圈养”的,他们处于一个巨大的专业知识工厂,生活像一条流水线,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完成约定俗成的一切,在茫然、沮丧和压抑中忘却了曾经的理想。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哈佛讲演中说哈佛让人骄傲的就是它给它的学生灌输了一种自由叛逆的俱乐部精神。他认为哈佛的学生应该像一个成年人那样成熟地思考,并且热烈地探讨问题。在这里年轻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争论。威廉·詹姆斯甚至说:“这些不服管的学生是我们最大的骄傲。”于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哈佛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引人注目的社团,就像影片《死亡诗社》中象征自由、激情和理想的“死亡诗社”一样,很多杰出的人才从哈佛的俱乐部中脱颖而出。无疑,大学生不应该缺乏某种理想主义,而大学校园应该为他们实现理想提供肥沃的土壤。而这种情况在中国于五四后已不多见。?


  理想,源于激情。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大学时代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学生们向往的是课堂上教授的神采飞扬,向往与几千年前的哲人对话,向往那个令人激动的意义世界,向往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地翱翔。但是现在,在大学的课堂上,这种美妙的感觉已经久违了。我们大学的课堂还普遍存在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得到学生共鸣而鼓掌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果大学培养的人逐渐没有了激动和心跳,陶醉和喜悦,同情和共鸣的情感体验,大学的意义安在?但这能怪学生吗?当然不能。学生的激情是需要唤醒和鼓舞的,正像基汀所做的那样。基汀摒弃刻板与教条,不用教鞭和体罚,而以音乐、以运动、以深厚的知识和热诚的情感,教授诗歌、探索人生,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打开了一颗颗懵懂的心灵,领着学生们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中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当学生们找到了那个象征精神家园的“死亡诗社”,把内心的激情幻化成狂野的诗作,他们的生活从此不再枯燥,生命充满了华彩的乐章。基汀以他独特的方式成为学生的“船长”,为他们的心灵掌舵,扬帆远航。也许基汀的方式在中学教育中有失偏颇,但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像基汀一样,寻求各种能够释放学生激情的方法,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各种课外活动中。


  勇气和自信是到达理想之岸的航船。“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人人心中都有理想,何况是青春年少的学生们,只是有时缺乏实现理想的勇气和自信。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自信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及时采撷你的花蕾,好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明天便在风中枯萎。”基汀,让学生们踏着伟人的足迹去寻找勇气和自信。尼尔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舞台,诺克斯终于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查理完全放开了自我,胆小的托德也通过基廷找回了勇气。当基汀被迫离校,而胆小的托德登上课桌,喊出“船长,我的船长!”时,观众为之动容,心灵为之震撼。我们印象中胆小的托德怎会有如此的胆量?是基汀,他们的“船长”,给他鼓励,给他言传身教。


  要实现理想,还要有一些独立和创新精神。独立和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而中国的大学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两点。走入误区的老师和家长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于是,学生们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规则,他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他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基汀对学生们说:“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不管是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大学不是工厂,不是流水线,它的每一位学生看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份“杰作”。 鼓励学生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给学生的最好启示,也是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鼓励学生尽早去寻找,因为“这声音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声音,是学生树立独立人格的关键,而大学,这走向社会的前一站,就成为培养他们独立和完整人格的关键期。当基汀让学生们站上课桌,换种角度看世界的时候,当基廷要求所有学生撕下书本中那些死板的不合乎生活逻辑的前言的时候,当学生被逼着说出“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瞪得我心怦怦直跳”的时候,学生们的思想开始飞速的运转,他们开始寻找自我,那是真实的自我,勇敢的自我,让自由灵魂永生的自我,是“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的决心。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大学就是学生们的“丛林”,在摆脱了巨大的升学压力之后,在带着美好的憧憬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在准备谱写生命中最为华彩的那个篇章之时,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应像基汀一样,带领学生们去感悟生命中最为可贵的东西,帮助他们实现理想,而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融入有着明确、短近目标的人生。因为人不只是在生存,也在生活。柏林大学的缔造者洪堡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本文的总结:“每个人显然只有当他本身不是着眼于其特殊职业,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良好和高尚,受到教育的人和公民时,他才是一个好的手艺人,商人,士兵或经纪人。这种教育不应该是为维持生计和复杂的文明机构的实际功能做准备,而应该是理想主义的类型。”


我们是一家大型的职称**发表网,网站经过多年发展,日积月累,囊括了上万篇高质量的原创职称**,为客户发表**提供了一个无形的素材库,强大的**搜索功能让您在浩瀚的**海洋中搜索到您想要的**资料。我们提供的**发表服务覆盖经济**发表、建筑**发表、医学**发表、教育**发表、电子**发表、农业**发表、文史艺术**发表、政法**发表等。